在 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中共載方300多個,除去重復(fù),尚有269方,其中含有厚樸的方有15個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載:“厚樸,味苦、溫。主中風,傷寒, 頭痛,寒熱,驚悸,氣血痹,死肌,去三蟲。”《中藥學(xué)》教材第六版指出:“厚樸,苦、辛、溫。歸脾、胃、肺、大腸經(jīng),行氣、燥濕、消積、平喘。”現(xiàn)在有部 分醫(yī)家認為厚樸僅能行氣消脹,而仲景時厚樸的應(yīng)用較為廣泛,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1. 行氣消脹大承氣湯是仲景治療陽明腑實的主方。方中厚樸半斤、大黃四兩、枳實五枚、芒硝三合,厚樸倍大黃是以氣藥為君;厚樸與枳實行氣破氣,調(diào)暢氣機,故兩藥協(xié)助硝 黃開其閉結(jié),令腑氣得通,胃氣順降,諸證自解。小承氣湯、厚樸三物湯、厚樸大黃湯的藥物組成相同.卻因為藥物劑量的不同而功效各異。小承氣湯中大黃四兩、 厚樸二兩、枳實大者三枚,大黃倍厚樸,是氣藥為臣,故其以攻下為主,其治以大便不通而脹為主。厚樸三物湯中厚樸八兩、大黃四兩、枳實五枚,厚樸倍大黃,是 氣藥為君,厚樸與枳實行氣破氣,故以行氣消張為主,其治以氣滯而脹為主。兩方之中厚樸的功效皆為行氣消脹。梔子厚樸湯主治因誤下致熱留胸隔,氣滯于腹,方 中厚樸姜炙 四兩、梔子十四枚、枳實四兩,厚樸經(jīng)過姜炙以后行氣發(fā)散的力童增強,與枳實相配行氣消脹以除腹?jié)M,且氣行則有助熱邪消散,故能助梔子清熱。厚樸生姜半夏甘 草人參湯主治脾虛氣滯所致的腹脹,乃消補兼施的方法,方中厚樸、生姜、半夏各半斤,行氣消脹、和胃降逆而除腹?jié)M,人參一兩、炙甘草二兩,甘溫補氣以增強前 三藥的功效又不傷正氣。總之,仲景治療腹脹的方劑基本上以厚樸為主組方,又根據(jù)兼癥的不同而組方用藥各異。
2. 降逆平喘
《傷寒論》19條曰:“太陽病下之,徽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,喘家作,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。”其病因為太陽病當汗解而反 下之,不下利而徽喘,為邪陷于胸,未入于胃,表未解也。所謂喘家,當指素有喘咳之人,因新感外邪而復(fù)發(fā)。故用桂技湯解肌,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,因其喘故佐厚樸三兩, 用其性之苦辛溫,善能降逆行氣,通過調(diào)節(jié)機體氣機升降而助桂枝和營衛(wèi)以解表,助杏子行氣降氣達降逆平喘之功。枳實薤白桂枝湯方主治因胸陽不振,痰濁痹阻所 致胸痹,方中重用厚樸四兩、枳實四枚,行氣破氣降逆以消氣結(jié); 薤白半斤、瓜蔞一枚,滌痰泄?jié)?桂枝一兩,助陽通脈,諸藥同用以除胸痹。
3. 行氣散結(jié)
《金匱要略》半夏厚樸湯主治“婦人咽中如有炙臠”。咽中如有炙臠,謂咽中有痰涎,如同炙肉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但飲食無礙,即今之梅核氣病。病機為七情 郁結(jié),氣機失于通暢而不能正常運化疏布津液,津液凝結(jié)成痰涎,痰氣交結(jié)于咽喉所致。方中厚樸三兩與半夏一升相配,化痰散結(jié)而痰氣并治為君,與生姜五兩相 配,辛以散結(jié),苦以降逆,達行氣降氣利咽之功,茯苓四兩佐半夏一升以利飲行涎,紫蘇二兩辛溫芳香以宣通郁氣。諸藥合用達氣暢痰涎去,病自愈矣。厚樸的運 用,主要在于行氣散結(jié)。
4. 苦溫燥濕
厚樸苦溫燥辛散,長于燥濕。《金匱要略》厚樸大黃湯主治“支飲胸滿者”。《醫(yī)宗金鑒》注曰:“支飲胸滿之‘胸’字,當是‘腹’字”,“支飲腹?jié)M,邪在胃 也,故用厚樸大黃湯”。筆者認為不論支飲在胸在腹,其病機都為濕邪壅滯于人體而成飲,阻滯氣機的運行而成滿。方中厚樸一尺燥濕行氣去結(jié)水,佐以枳實四枚破 氣消滿,與大黃六兩相配瀉下去留飲,使飲邪從大便而解,飲去而胸滿愈。訶黎勒丸主治“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谷氣之實也”。此谷氣之實指胃氣實腎氣虛的 腹瀉陰吹,方中厚樸三兩與陳皮三兩相配,行氣燥濕平谷氣之實,訶黎勒三兩固下氣之虛,三藥合用治腹瀉陰吹。
5. 存疑待研
《匱要略》厚樸麻黃湯,方中厚樸五兩、麻黃四兩、杏仁半升,主治“咳而脈浮者”。從癥狀和方藥運用來看,其病機為風寒束表,寒飲阻肺無疑,用厚樸似為辛溫 宣肺解表而設(shè)。厚樸七物湯中厚樸半斤、桂枝二兩、枳實五枚、大黃二兩,主治里積腹?jié)M兼中風表證而致表里皆熱者。厚樸的應(yīng)用似乎也有解表之意,不然,桂枝的 用量似嫌不足。這似乎可以印證厚樸確有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提出的“主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寒熱”等治療作用。但在現(xiàn)代臨床《中藥學(xué)》教材中卻并沒有這一功效,臨 床醫(yī)家也并不把它作為具有解表作用的藥物使用,這一現(xiàn)象有待臨床進一步觀察研究。
綜上述 ,仲景運用厚樸之處較多,其隨藥物配伍和劑量的不同而功效各異,施治病證也不同。無不體現(xiàn)《傷寒論》“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”的精髓所在。